两会声音
【两会声音】政协记者会解读“新常态” 哪些与船舶工业有关?
时间:2015-03-09 阅读次数:2762

      3月6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召开记者会,邀请全国政协常委厉以宁、李毅中、陈锡文、林毅夫以及全国政协委员杨凯生、常振明、贾康回答记者提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因此,作为今年政协会议期间唯一一场围绕经济话题展开的记者会,此次记者会的主题确定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船报亮相两会“报摊”
       此次记者会吸引了大批记者到场并就多个经济热点问题发问。在短短一个小时的时间内,7位政协委员针对这些问题积极建言,记者会上信息量很大。其中一些经济热点问题与船舶工业及企业密切相关,本报记者专门对这些热点及政协委员们的解读进行了梳理,以便让关注船舶工业的人士及时获得一手信息。
       热点一:新常态下的比较优势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
       过去我国的经济发展非常快,被称为“世界工厂”,这主要是靠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也就是一些中低端产业。现在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这些产业逐渐失去比较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有没有新的增长动力来源?当然有。
       可以举五个领域为例:第一,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的装备制造业等,这里有很多亮点。第二,互联网有很多新的业态,如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第三,绿色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等新产业。第四,传统逐渐失去比较优势的加工业也可以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第五,即使现在有不少过剩产能,但随着“一带一路”战略下我们对其他地方基础设施的投资增长,也会创造很大的市场需求。
       热点二:新常态下的工业化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党组书记李毅中——
       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全面小康的支撑、改善民生的基础。所谓工业边缘化的问题,首先是因为工业确实够大,但同时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非解决不可。由此,工业面临着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问题。我们采取的措施包括淘汰落后、化解过剩、产业转移等,这些措施都是工业自身结构的调整,并不能看成工业的弱化。同时,二产是三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三产并不意味着二产的退出,这个关系应当处理好。工业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一、二、三产要协调发展。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用了很长一段篇幅讲制造业,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这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工业的重视,对制造业的重视,也加重了我们的紧迫感和任务感。
      热点三:新常态下的国企改革
      全国政协委员,中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常振明——
      当前,国企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不可否认。主要是存在两类问题:一类是自身管理问题,一类是体制机制带来的问题。解决自身管理问题,关键是要建立真正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推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反腐倡廉、建立透明的考核机制等。体制机制带来的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今年国企改革的内容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政企分开;二是要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的功能,分类进行改革;三是挖掘各类资本的潜力和活力,有序推进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另外,要采取市场化人才激励约束机制,体现企业管理者的市场价值,尽可能提高国有资本的运行效率。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将使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释放出更大的活力和动力。

地址:北京西城月坛北街5号 | 邮政编码:100861 | 电话:010-59518266 | 传真:010-59518255 | 邮箱:cansi@cansi.org.cn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32266号 | 京公安备11010202008612 | 技术支持:北京中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