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中国制造2025》为船海产业注入“强心剂”
时间:2015-05-25 阅读次数:654
      国务院5月19日发布《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作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三步走”的推进路线图: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在对第一个十年的战略任务和重点进行具体部署时,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被“圈定”为十大重点领域之一,这将对船舶及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制造2025》指出,要大力发展深海探测、资源开发利用、海上作业保障装备及其关键系统和专用设备。推动深海空间站、大型浮式结构物的开发和工程化。形成海洋工程装备综合试验、检测与鉴定能力,提高海洋开发利用水平。突破豪华邮轮设计建造技术,全面提升液化天然气船等高技术船舶国际竞争力,掌握重点配套设备集成化、智能化、模块化设计制造核心技术。在“推进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中提出,要组织实施包括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在内的一批创新和产业化专项、重大工程。开发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重大装备,提升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与工程化、产业化瓶颈,组织开展应用试点和示范。到2020年,上述领域实现自主研制及应用;到2025年,自主知识产权高端装备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明显下降,基础配套能力显著增强,重要领域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与其他制造业一样,我国船舶工业也面临着“大而不强”的尴尬局面。尽管从规模上看已经是名副其实的造船大国,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船舶工业在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结构、配套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全球船舶运力过剩,造船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使得围绕着技术、品牌和质量展开的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制造2025》中相关内容的提出,为船舶及海工产业的发展指出了明确航向,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船企要抓住《中国制造2025》实施的有利时机,主动作为,推动船舶及海工产品向高端迈进。
      《中国制造2025》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还明确了8项战略任务和重点。其中,在创新驱动方面,提出要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创新能力不仅是国家层面的战略要求,也是船舶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内在动力。《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将为船舶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提供良好机遇,企业应当顺应大势,积极作为,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成本和价格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
      在《中国制造2025》出台之前,业界一直在呼吁,国家层面应当尽早出台具体的配套措施,对企业开展核心技术研发等给予财政、税收和金融方面的必要支持。在这方面,《中国制造2025》给船界吃了一颗“定心丸”,明确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建立灵活高效的实施机制,营造良好环境。业内人士认为,在迎来利好的同时,船舶工业应当充分利用政策,把握发展方向,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加快我国建设造船强国的步伐。

地址:北京西城月坛北街5号 | 邮政编码:100861 | 电话:010-59518266 | 传真:010-59518255 | 邮箱:cansi@cansi.org.cn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32266号 | 京公安备11010202008612 | 技术支持:北京中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