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江苏省高校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2015年工作会在江科大召开
时间:2015-06-29 阅读次数:2169

    6月26日,江苏省高校(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2015年度工作会议在江科大召开,来自中船集团、中船重工集团、哈尔滨工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两大船舶集团所属研究所、上海外高桥、大连船舶重工、中船动力、中船绿洲等企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专家齐聚一堂,为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未来发展协同谋划、创新出策。

    校长王自力致欢迎辞,副校长戴跃伟做工作报告,理事会代表中船重工702所副所长颜开、哈尔滨工程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曹洪亮、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科技部处长饶红践、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科技部副主任林宪东、中国船级社江苏审图中心主任赵晓云、省经信委船舶处副处长程梦玮等分别为高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支招”。

    高技术船舶协同中心大有可为

    王自力分析了江苏高校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的机遇和挑战,他说,经略海洋,装备当先。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作为《中国制造2025》10大重点领域之一,必须通过开展协同创新,才能取得突破发展,才能更好地支撑中国梦、海洋梦早日实现。江苏高校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在这样的机遇和挑战面前,责任重大,也大有可为。

    王自力介绍,近五年来,江苏科技大学获得专利授权532项,2014年在成果转化率上全国高校排名第17名。可以说,协同创新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学校服务船舶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作为江苏省重点建设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牵头单位,王自力表示,做好中心的建设工作,江苏科技大学责无旁贷,希望各协同单位继续大力支持中心的工作,通过这样的大平台、大协同,做出大成绩、形成大成果,为国家和地方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特区式”的机制体制创新

    戴跃伟向与会企事业单位介绍了江苏省高校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组建和运行情况。戴跃伟介绍,现已正式建设运行的江苏高校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遵循“需求导向、资源开发、力量整合、效率提升、创新引领”的原则,按照“行业急需,争创一流”的要求,发挥政府、高校、研究所、企业之间的贯通互动,实现高端实验设备、人力资源、公共资源、应用需求、重大技术等方面的共享合作,全面提升高技术船舶领域创新能力与产业化水平。 

    戴跃伟回顾中心创新工作的经历时很有感触,他表示,以高技术船舶关键和共性技术问题研究为导向,以协同开展重点创新项目为抓手,实现协同创新合作及攻关,锻炼培育了队伍,提升了科研水平;通过重点项目进行牵引推进的协同创新合作模式,发挥了高校牵头、院所支持、企业主体的作用,使项目能“顶天立地”既有“高端”研究,又有“低端”应用,使项目研究“源源不断”,既“走得好”,又“走得远”;专门成立了海洋装备研究院与中心合署办公,让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活动有载体和抓手,同时,海洋装备研究院进行“特区式”的机制体制创新,激发合作各方的积极性和科技创新的活力,中心依托海洋装备研究院科研实体单位,吸引人才组建团队,在协同科研的同时进行协同式项目管理,提高了中心工作的实体性、专职性和有效性。

    人才、学科及科研“三位一体”

    目前,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已完成镇江国家级高新区省级重大创新载体项目平台申报,有望能进入镇江国家级高新区开展协同创新工作。戴跃伟介绍了中心三年工作计划、建设目标和长期发展愿景。戴跃伟表示,希望中心未来能在科研团队、科研项目、科技成果方面做大做强,在若干特色研究方向和产品研发领域形成优势,在国内高技术船舶领域发挥引领作用。为此,中心将携手各成员单位,在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需求的引领下,提升海洋装备方面人才、学科及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

    希望中心真正实现智力资源优势互补

    对于江苏省高校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的未来发展,各成员单位纷纷献智献策。中船重工集团第702所副所长建议形成协同的工作机制,注重工作研讨、技术和学术交流,以项目为牵引进行协同攻关,要积极研究怎样做出中心的特色;哈尔滨工程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曹洪亮建议在学术资源共享、实验、科研等方面更加开放,实现智力资源优势互补;中船集团科技部处长饶红践建议重视“需求导向”和联合攻关;中船重工集团科技部副主任林宪东期待中心能立足江苏省,服务全中国,放眼全世界;中国船级社江苏审图中心主任赵晓云建议贴近市场和客户,加强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省经信委船舶处副处长程梦玮建议积极利用人才优势,整合创新资源,通过协同创新把中心建成创新项目的孵化中心。

    各成员单位结合行业内实际,在打造中心特色、形成创新机制、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很好的设想和建议,他们纷纷表示将积极参与、全力支持江苏省高校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

地址:北京西城月坛北街5号 | 邮政编码:100861 | 电话:010-59518266 | 传真:010-59518255 | 邮箱:cansi@cansi.org.cn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32266号 | 京公安备11010202008612 | 技术支持:北京中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