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
【两会聚焦】看船企与技校如何破镜重圆?
时间:2017-03-13 阅读次数:2811

      3月12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教育部新闻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谈到职业教育时生动地说:“我们既需要培养爱因斯坦、爱迪生,我们还需要培养鲁班。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样,是我们国家实现现代化最重要的智力保障。”
      今天,我们谈船舶工业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全国两会期间,诸多代表、委员提出要顺应《中国制造2025》发展趋势,推动产教融合,推进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改革。
       “产教融合”,并不是一个新概念。船厂一线很多技术骨干、老法师当年就是在船企自己开办的技校从零学起的。上世纪90年代,中国进行教育改革,船厂技校纷纷从企业剥离,划拨给教育部门管理,有的干脆直接解散。今时不同往日:当年,技校划拨给社会,简化了船企的职能,也给企业减了负;如今,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实际需求脱节问题日益严峻,高技能人才缺口难填。
      据了解,我国目前涉船类高职院校有32所,已建成8所国家示范(骨干)性高职院校,并建成轮机工程技术、船舶工程技术两个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但总体来看,在船舶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条件下,船舶职业教育仍然不能完全满足船企的发展需要。产教结合、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对接成为包括船舶工业在内的装备制造业的普遍呼声。
      分分合合,船企与技校之间的关系就好比是一场“假离婚”,有继续坚持办校的,有保持密切合作的,也有彻底断了往来的。藕断丝连了这些年,想要破镜重圆又谈何容易呢!
“当时不离开企业是对的!”       “现在看来,当时不离开企业是对的。”两年前,时任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部副部长的殷先海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江南技校隶属江南造船,是上海为数不多保持“校企一体”传统的职业教育学校。该校成立60余年,办学目标明确——给船厂提供生产后备军,把“第一锤敲在产品上”。
      “没有谁比企业更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江南技校建立了基于“厂中校”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其中很多老师,都是生产一线有经验的技术能手。“这些能工巧匠也非常乐于培养接班人。”殷先海说。在该校的实训工场,午休时间,一位焊接老师围坐在学生中间,仔细地对每一块钢板的焊接质量打分。师生们在这个亦校亦企的实训工场,亦师亦友朝夕相处了3年,未来,他们中的很多人会留在这生根发芽,再一代代传承下去。
      企业参与技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保证了岗位工作有机地融入课程内容,帮助学校设计更加符合企业实践特点的校本教材,有利于学校课程不断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据悉,江南技校学生在校学习两年的理论知识后,第三年入厂实习,被安排在生产一线工作。在此期间,学校加强对学生技能水平的培养,督促学生尽快考取上岗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做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学生毕业后可立即上岗。
      像江南技校这般,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办学主体作用,正是目前职业教育改革所提倡的。“企业办职业教育是企业的天职,企业办职业教育有自己的天然优势。企业完全与职业教育脱钩,这是非常不应该的。”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海事类的职业教育必须要有职业的意识,一定是为某一个职业培养人才,这个人才将来到相应岗位,就必须发挥相应的作用
      “职业教育必须具备职业意识。”全国政协委员、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胡凌云指出。“从学校一方来看,现在不少做职业教育的人,是从做传统教育出来的,或多或少会带有传统教育的‘套路’,甚至做着做着,就把职业教育做成了传统教育。”胡凌云解释道。职业教育和传统教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和传统教育培养研究型人才是大相径庭的。海事类的职业教育也好,航空航天的职业教育也好,都必须要有职业的意识,一定是为某一个职业培养人才,这个人才将来到相应岗位,就必须发挥相应的作用。
      企业要重新取得职业教育的主导权,还存在实际困难。来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的报道称,目前由行业企业举办的职业院校在获得财政经费支持、办学条件改善、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面临不少困难。由于法规制度不健全,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不明确,挫伤了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导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很难得到有效推进。
      “从船企来看,在职业教育问题上,应该要花一点代价,越早介入越能早得到船企最需要的人。”胡凌云认为,高技术船舶与海工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明确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要推动其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依靠职业教育。
      有委员建议,船企也可以尝试与高校一同合办职业教育的方式。如果设置一个造船相关专业条件不够,也可以考虑先办一个班。如果一所学校明确定位为给船企培养技工,那么就可以根据市场需求、专业需要进行针对性培养,满足船企的要求。
      上海交大与骨干船企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师生提供了实践的舞台,让学生直面企业一线,从企业实际需要和问题着手,加深学习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业内也有了诸多尝试。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马德秀介绍,多年来,上海交大与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船企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师生提供了实践的舞台,让学生直面企业一线,从企业实际需要和问题着手,加深学习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与江南造船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围绕船舶智能制造、舰船减振降噪、特殊动力系统、先进焊接技术与装备、船舶数字化设计等研究方向,通过科技人员互聘、科研项目合作、前沿技术攻关等方式,共建江南研究院。
      “整个社会没有人愿意去从事普通劳动的职业,如何指望学校能培养出船企需要的高技术职业技能人才?
       “我非常赞成船企等产业部门恢复自己的职业培训系统,但这只解决一时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认为,要改变现状,除了需要国家继续重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船企和学校共同努力之外,更要从根本上,让社会、政府给普通劳动者以尊严,提高船企普通工人的社会地位。
      不可否认,现代职业教育缺乏一块健康发展的社会土壤。如今,年轻人要想改变自己的处境,只能上大学。 “大学的目标不是培养普通劳动者,甚至连高职的目标都不是,而是鼓励学生专升本,继续上大学。”葛剑雄表示,在一个什么都靠文凭的社会,很难依靠高校或企业任何一方来解决职业教育滞后、校企需求不对称、技能人才不足等问题。“整个社会没有人愿意去从事普通劳动的职业,如何指望学校能培养出船企需要的高技术职业技能人才?”葛剑雄反问。
         今年2月,由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印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对中国制造业人才现状的分析全面而深刻,上文提及的问题都有涉及。该指南指出,作为制造业十大重点发展领域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领域,2015年的人才总量为102.2万人,到2020年,将有16.4万人的人才缺口;到2025年,这个缺口将达到26.6万人。对此,业内不乏调侃之声,说“想迎娶白富美的快看过来,船海产业人才缺口有这么大!” 但愿未来的5年、10年,高技能人才的缺口能够补上,但愿到时船海产业的高技能人才,能够拥有更广阔的天空。


地址:北京西城月坛北街5号 | 邮政编码:100861 | 电话:010-59518266 | 传真:010-59518255 | 邮箱:cansi@cansi.org.cn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32266号 | 京公安备11010202008612 | 技术支持:北京中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