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船配业迈向高端有望搭上“顺风车”
时间:2015-08-25
阅读次数:1026
7月23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实施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的通知》,明确2015至2017年,重点开展海洋工程装备等六大工程建设。时隔不久,8月4日,发改委又发布了《关于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重大工程包的通知》,聚焦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六大重点领域。值得注意的是,不仅高端船舶和海工装备被列入两大工程包中的重点领域,相关配套系统和设备的设计制造也被专门提及,船配业有望借此吹响向高端领域大举进发的号角。
业内人士认为,在国内外造船市场形势低迷、油价下跌影响海上油气工业的当下,这两份关于重大工程包的通知发布对于提振船配业的信心、促进企业提升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国内船配企业应当根据通知的要求,结合自身特点,通过加强研发来占领技术制高点,从而抓住这一难得的市场机遇。
船配产品被工程包“圈定”
对于高端船舶和海工装备及相关配套设备的发展重点、未来目标,发改委在两份通知中都予以明确。其中,《关于实施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的通知》提出,重点突破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和生产平台、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和存储再气化装置、深水钻井船、深水大型铺管船、深水勘察船、极地科考破冰船、大型半潜运输船、多缆物探船等海洋工程装备及其相关配套系统和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并通过海上试验和实际应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创新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通过工程实施,基本形成健全的研发、设计、制造和标准体系,推动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创新发展,自主设计、总包建造、核心设备配套等能力明显提升。
随后发布的《关于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重大工程包的通知》则提出,加快豪华邮轮、新型液化天然气船、绿色智能船舶等重大产品的国内制造、示范应用,推动自主品牌配套设备装船,培育高端产品设计、系统集成和总承包能力。开展新型船用动力系统、通讯导航系统等关键配套系统的攻关,推动自主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国际合作,通过联合开发、技术引进、合资经营、海外并购等方式,掌握产业化关键技术,培育关键配套设备和系统自主品牌。
可以说,两大工程包的公布,也为深陷发展困局的船配业打了一针“兴奋剂”。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而复杂,航运及造船市场持续低迷,同时,海上油气工业已经受到油价下跌的负面影响,这些都导致市场对船配设备的需求疲弱。国际知名发动机企业瓦锡兰日前宣布,重组现已被命名为船舶解决方案部的船舶动力业务部。此举将导致瓦锡兰全球船舶解决方案部门业务部裁减大约600名员工。这边是裁员,那边则是销售下滑。韩国第二大船用发动机制造商斗山发动机在近日发布的财报中透露,其今年第二季度的营业销售额为1652亿韩元(约合1.48亿美元),同比下降32.4%,亏损额为66亿韩元(约合600万美元)。与此同时,韩国第一大船机制造商现代重工自今年年初以来船机接单量下降,导致其船机业务部门手持订单减少。韩国业界也将原因归结为船舶市场不景气,新船订单锐减,导致船机需求下降。
不仅是国外船配企业,国内的船配企业同样在这样不利的市场环境中艰难求存。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我国船用内燃机累计销量为2.14万台,同比下降15.77%。整体而言,船配业正笼罩在一片愁云之下。两大工程包在此时相继公布,对船配业而言可谓一大利好。《关于实施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的通知》指出,要通过政策引导和适当的投资支持,拓展新的投资领域,释放消费需求潜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关于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重大工程包的通知》,同样是要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力度。
事实上,两大工程包与“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也是相契合的。近来,国家层面推动海洋强国建设、制造业升级的动作频频,这些战略规划的落地,必将促进高端船舶和海工装备的需求增长,为这些装备配套的相关设备也会大有“用武之地”。专家指出,两大工程包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对船配业而言,至关重要的是用好这样的平台,提高核心竞争力,争取早日摆脱困局,甚至成为市场上的引领者。
利用已有基础加强研发
从两份关于工程包的通知中,不难看出国家推动自主品牌配套设备装船的决心,而这,也是一直以来船配业发展中的“老大难”问题。由于我国国产船舶配套设备发展相对滞后,在技术、质量等方面落后于国外产品,因而船东主要选择美国、韩国、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生产的船配产品。我国要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转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得到扭转。
据了解,韩国、日本的船用设备本土化装船率分别高达85%以上和90%以上,对比之下,我国在这方面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配套领域,本土化配套率尚不足30%。业内人士认为,我国船舶配套产业必须通过升级来实现突围,如果能落实两大工程包的相关要求,那么我们的升级步伐将会走得更加坚定。船配企业应当考虑如何实现升级目标,而加大力度开展研发,进而提高核心竞争力,无疑是一条正确路径。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船配企业缺少研发能力,无力通过自主创新掌握一些关键技术和新技术,甚至在工艺技术方面的创新成果也不多,导致只能通过拼价格来竞争,更没有能力通过提供优化的系统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来取得竞争优势。专家建议,船配企业应当重视自主创新,实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同时要瞄准节能环保等技术发展趋势,力争占据产业制高点。只有这样,船配业才能实现两大工程包的相关任务目标,也才能在产品、技术以及标准、规范等方面摆脱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
当然,不可否认,通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国船配业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据了解,海洋平台上非常重要的齿轮箱系统和定位系统等,原来主要靠进口,不过近几年国内企业都推出了自己的产品,并且得到了实际应用;海洋钻井包(系统)及配套设备方面,国内企业正在开发;此外,国产压载水处理系统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要实施重大工程包项目,我们必须在已经拥有的产业基础之上,争取再上一级台阶,在以往存在短板的高端产品领域形成更多“拳头”产品。
产业联盟优势有待发掘
两大工程包为船配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不过工程包项目将如何落地,船配企业又应当怎样在发挥应有作用的同时提升核心竞争力呢?正如通知中所提出的,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同时,建立一批具有持续创新发展能力的产业联盟。政府、市场、企业各就其位,是重大工程包落实的有力保障。
业内人士认为,政府应当在此过程中发挥统筹引领的作用,指引方向,同时划定重点产品领域,而具体项目由谁参与实施,则由市场来决定。这样一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都得以发挥,也能紧密结合。而从船舶和配套业界的角度来讲,要更好地参与工程包项目,实现任务目标,则需要发挥产业联盟的作用,让优势企业、研究院所等各方联合起来,共同进行技术攻关以及市场拓展。
在这方面,韩国船舶及配套业在研发、销售等环节形成了比较稳固的合作关系,并且效果已经逐渐体现出来。据了解,韩国大型造船企业采取向国内其他造船及配套企业无偿转让专利等方式,支援船企与船配企业共同构筑合作关系,以确保韩国的技术、质量优势,提高韩国造船的国际竞争力。同时,韩国船配产品出口洽谈也在逐步升级和提高效率,初期是企业单枪匹马闯国外市场,再发展到几家企业抱团推销产品,后来发展到船舶行业的组织机构和企业共同举办船配设备物资出口洽谈会等。
在国内,船舶及配套业界已经在着力推动产学研合作,不过从整体效果来看,合作还不够深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作用还未充分体现。为此,业内专家建议,在两大工程包公布之后,相关船配企业应当积极行动起来,与船企、设计院所等组成战略联盟,积极参与高端船舶和海工装备及配套设备的设计、研发、制造,借政策的“东风”突破技术壁垒,抢占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