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发布,船海产业明确多项战略任务
时间:2016-08-15 阅读次数:818
      8月8日,经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批,国务院正式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简称《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国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战略任务和改革举措。《规划》围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和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启动实施深海空间站等重大科技项目及智能制造和机器人等重大工程;提出加强海洋、空天以及深地极地空间拓展的关键技术突破,提升战略空间探测、开发和利用能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大力发展海洋运输等现代交通技术与装备;不断发展智能装备与先进工艺;加强海洋农业(蓝色粮仓)与淡水渔业科技创新等,在战略必争领域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开辟产业发展新方向,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带动生产力跨越发展,为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提供强大支撑。
       《规划》描绘了未来五年科技创新发展的蓝图,确立了“十三五”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进入前15位,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与2015年相比,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高到60%,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5.6%提高到20%;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专利申请量比2015年翻一番,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
       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规划》围绕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增添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领作用,重点强化构筑国家先发优势、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拓展创新发展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夯实创新的群众和社会基础等六方面任务。其中,在构筑国家先发优势一项中明确提出实施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健全支撑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技术体系等重点要求。
       《规划》明确将海洋、空天以及深地极地空间拓展的关键技术突破列入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技术体系,提出提升战略空间探测、开发和利用能力,为促进人类共同资源有效利用和保障国家安全提供技术支撑。《规划》要求按照建设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总体部署,坚持以强化近海、拓展远海、探查深海、引领发展为原则,重点发展维护海洋主权和权益、开发海洋资源、保障海上安全、保护海洋环境的重大关键技术;开展全球海洋变化、深渊海洋科学等基础科学研究,突破深海运载作业、海洋环境监测、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能开发利用、海上核动力平台等关键核心技术,强化海洋标准研制,集成开发海洋生态保护、防灾减灾、航运保障等应用系统;通过创新链设计和一体化组织实施,为深入认知海洋、合理开发海洋、科学管理海洋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育一批自主海洋仪器设备企业和知名品牌,显著提升海洋产业和沿海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深海探测方面,《规划》要求围绕实施深海安全战略的科技需求,突破全海深(最大深度11000米)潜水器研制,形成1000~7000米级潜水器作业应用能力;研制深远海油气勘探开发装备,加快大洋海底矿产资源勘探及试开采进程,初步形成“透明海洋”技术体系,为我国深海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技支撑。在大型海洋工程装备方面,《规划》明确,要突破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和生产平台、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和存储再气化装置、深水钻井船、深水勘察船、极地科考破冰船等海工装备及其配套设备设计制造技术,形成自主研发和设计制造能力,建立健全研发、设计、制造和标准体系。在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方面,《规划》提出发展近海环境质量监测传感器和仪器系统、深远海动力环境长期持续观测重点仪器装备,研发海洋环境数值预报模式,提高海洋环境灾害及突发事件的预报预警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解决国家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平台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构建海洋环境与资源开发标准计量体系,提升我国海洋环境安全保障能力。此外,在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方面,《规划》也提出了具体要求。
       围绕深地极地探测开发的技术需求,《规划》强调重点研究深地资源勘探理论和技术装备,开展极地环境观测和资源开发利用。探索和了解极区的油气、矿产、渔业、航道资源并评估资源潜力和商业价值;开发耐低温环境的仪器装备,发展极区自动观测网的组网技术,形成对极区的持续观测能力;通过在极区观测网、海底资源开发、深冰芯钻探等领域的国际合作,探索设立大型极区国际合作研究计划,提高我国极地科研水平和技术保障条件。
       《规划》要求部署启动新的重大科技项目,面向2030年,再选择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力争在深海空间站等重点方向率先突破,积极开展深海探测与作业前沿共性技术及通用与专用型、移动与固定式深海空间站核心关键技术研究。以智能、高效、协同、绿色、安全发展为总目标,构建网络协同制造平台,研发智能机器人、高端成套装备、3D打印等装备,夯实制造基础保障能力。
       《规划》还提出大力发展现代交通技术与装备,在海洋运输领域,突破绿色、智能船舶核心技术,形成船舶运维智能化技术体系,研制一批高技术、高性能船舶和高效通用配套产品,为提升我国造船、航运整体水平,培育绿色船舶、智能船舶等产业提供支撑。

地址:北京西城月坛北街5号 | 邮政编码:100861 | 电话:010-59518266 | 传真:010-59518255 | 邮箱:cansi@cansi.org.cn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32266号 | 京公安备11010202008612 | 技术支持:北京中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