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中国造船质量标准》《中国修船质量标准》两项国家标准中英文版发布会在京召开
时间:2016-12-28
阅读次数:2600
为贯彻落实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的精神,推动船舶工业提升质量品牌竞争力,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于2016年12月22日批准发布了《中国造船质量标准》(GB/T34000-2016)和《中国修船质量标准》(GB/T34001-2016)两项国家标准中英文版。为做好标准宣传贯彻工作,2016年12月28日,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质检总局党组成员、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标准委副主任殷明汉主持会议。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李东司长对两项标准进行了解读,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和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的代表围绕标准制修订和贯彻实施做了发言,来自国内造修船企业、科研院所、有关行业协会、船级社等单位的6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船舶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和军民结合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实施海洋强国和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船舶标准作为船舶设计、建造、修理的基础技术文件,在支撑我国造修船企业对外接单谈判、提升设计水平、提高建造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次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组织制定了《中国造船质量标准》《中国修船质量标准》两项国家标准,汇聚了国内数十家船舶标准科研机构、造船修船企业百余名技术专家的集体智慧,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中外用户座谈等方式,明晰了当前船舶工业质量标准需求,以推动中国船舶制造“品质升级”为目标,体系化地明确了质量控制要点、交验项目、精度指标等各方面要求,为船东、船检、设计单位、船厂间的质量意见协调提供依据,助力船舶工业加快实现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这两项国家标准有以下突出的特点:
一是全面对接国际先进标准。船舶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性特点,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技术、营运、管理、安全和环保等方面,必须达到甚至超过国际标准水平。因此在技术指标上,《中国造船质量标准》《中国修船质量标准》全面对接国际和日韩等先进造船国家的船舶质量标准,在各项技术要求和指标上不低于这些标准,确保我国船舶工业不输在“起跑线”上。
二是同时面向中外用户。权威的中国标准外文版能够帮助中外专家进行有效技术交流,促进外方专家认识、信任和使用中国标准。船舶行业是典型的外向型行业,我国所建造船舶的90%用于出口,对船舶标准外文版的需求很大。此次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及早谋划,同步发布了《中国造船质量标准》《中国修船质量标准》中英文版,同时为中外用户提供服务,能够帮助中国造修船企业在接单谈判、设计建造等过程中争取主动权,进一步助推我国船舶工业“走出去”。
三是主动顺应国际海事公约规则新要求。近年来,国际海事组织(IMO)等关于船舶安全、环保和质量的国际公约、规则频繁修订,日趋严格,对我国航运和造船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此次发布的两项标准专门针对公约和规则的新要求,完善了船舶保护涂层、船舶防污染、新船能效设计指数、船上噪声、压载水等方面的一系列要求,帮助我国船舶产品尽快满足国际海事公约规则新要求。
四是统筹兼顾高技术船舶建造质量要求。随着船舶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超大型集装箱船、大型矿砂船、大型液化气船、化学品及成品油船、滚装船、科考船等高技术船舶发展迅猛。此次新标准充分考虑了上述各种高技术船舶的建造质量要求,围绕典型结构和关键设备,提出了质量控制和安装精度要求,为保障和提升我国高技术船舶建造质量提供了技术依据。
田世宏在讲话中指出,《中国造船质量标准》和《中国修船质量标准》两项标准的发布实施意义重大。第一次从国家标准层面,对造船和修船工作提出系统的质量要求。实现了工作领域全覆盖,将成为我国造船质量的“硬约束”,能够推动我国船舶建造质量控制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是船舶行业落实《中国制造 2025》《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的重要技术支撑。第一次实现了国家标准中英文版同步发布。标准中英文版同步发布,有效增加了船舶工业国家标准外文版的供给,能够协助中外专家进行有效交流,帮助外方专家认识、信任和使用中国标准。下一步,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将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一起,围绕两项标准开展广泛宣传,着力加强标准技术培训,尽快让各方企业了解和使用标准,同时组织做好船舶领域基础通用、重要产品、工程技术、服务和管理标准制修订工作,为船舶工业转型升级做好服务支撑。
辛国斌指出,要坚持标准先行,推动中国船舶制造“品质升级”。在当前严峻的市场竞争形势下,必须要全面提升中国船舶制造质量品牌形象。今天发布的《中国造船质量标准》和《中国修船质量标准》,就是推动中国船舶制造“品质升级”的重要举措之一。两项标准符合国际海事公约规范的最新要求,在技术指标和要求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是对我国船舶建造和修船质量的全面固化和提升,将进一步推动提升我国造修船质量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十三五”期间,要继续加强标准化建设,深化船舶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希望全行业共同努力,用大约5年的时间,到2020年建立与国际全面接轨的新型船舶工业标准体系,为建设世界造船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船舶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和军民结合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实施海洋强国和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船舶标准作为船舶设计、建造、修理的基础技术文件,在支撑我国造修船企业对外接单谈判、提升设计水平、提高建造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次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组织制定了《中国造船质量标准》《中国修船质量标准》两项国家标准,汇聚了国内数十家船舶标准科研机构、造船修船企业百余名技术专家的集体智慧,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中外用户座谈等方式,明晰了当前船舶工业质量标准需求,以推动中国船舶制造“品质升级”为目标,体系化地明确了质量控制要点、交验项目、精度指标等各方面要求,为船东、船检、设计单位、船厂间的质量意见协调提供依据,助力船舶工业加快实现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这两项国家标准有以下突出的特点:
一是全面对接国际先进标准。船舶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性特点,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技术、营运、管理、安全和环保等方面,必须达到甚至超过国际标准水平。因此在技术指标上,《中国造船质量标准》《中国修船质量标准》全面对接国际和日韩等先进造船国家的船舶质量标准,在各项技术要求和指标上不低于这些标准,确保我国船舶工业不输在“起跑线”上。
二是同时面向中外用户。权威的中国标准外文版能够帮助中外专家进行有效技术交流,促进外方专家认识、信任和使用中国标准。船舶行业是典型的外向型行业,我国所建造船舶的90%用于出口,对船舶标准外文版的需求很大。此次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及早谋划,同步发布了《中国造船质量标准》《中国修船质量标准》中英文版,同时为中外用户提供服务,能够帮助中国造修船企业在接单谈判、设计建造等过程中争取主动权,进一步助推我国船舶工业“走出去”。
三是主动顺应国际海事公约规则新要求。近年来,国际海事组织(IMO)等关于船舶安全、环保和质量的国际公约、规则频繁修订,日趋严格,对我国航运和造船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此次发布的两项标准专门针对公约和规则的新要求,完善了船舶保护涂层、船舶防污染、新船能效设计指数、船上噪声、压载水等方面的一系列要求,帮助我国船舶产品尽快满足国际海事公约规则新要求。
四是统筹兼顾高技术船舶建造质量要求。随着船舶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超大型集装箱船、大型矿砂船、大型液化气船、化学品及成品油船、滚装船、科考船等高技术船舶发展迅猛。此次新标准充分考虑了上述各种高技术船舶的建造质量要求,围绕典型结构和关键设备,提出了质量控制和安装精度要求,为保障和提升我国高技术船舶建造质量提供了技术依据。
田世宏在讲话中指出,《中国造船质量标准》和《中国修船质量标准》两项标准的发布实施意义重大。第一次从国家标准层面,对造船和修船工作提出系统的质量要求。实现了工作领域全覆盖,将成为我国造船质量的“硬约束”,能够推动我国船舶建造质量控制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是船舶行业落实《中国制造 2025》《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的重要技术支撑。第一次实现了国家标准中英文版同步发布。标准中英文版同步发布,有效增加了船舶工业国家标准外文版的供给,能够协助中外专家进行有效交流,帮助外方专家认识、信任和使用中国标准。下一步,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将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一起,围绕两项标准开展广泛宣传,着力加强标准技术培训,尽快让各方企业了解和使用标准,同时组织做好船舶领域基础通用、重要产品、工程技术、服务和管理标准制修订工作,为船舶工业转型升级做好服务支撑。
辛国斌指出,要坚持标准先行,推动中国船舶制造“品质升级”。在当前严峻的市场竞争形势下,必须要全面提升中国船舶制造质量品牌形象。今天发布的《中国造船质量标准》和《中国修船质量标准》,就是推动中国船舶制造“品质升级”的重要举措之一。两项标准符合国际海事公约规范的最新要求,在技术指标和要求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是对我国船舶建造和修船质量的全面固化和提升,将进一步推动提升我国造修船质量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十三五”期间,要继续加强标准化建设,深化船舶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希望全行业共同努力,用大约5年的时间,到2020年建立与国际全面接轨的新型船舶工业标准体系,为建设世界造船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