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众说邮轮,各方“大V”们齐发声
时间:2017-06-13 阅读次数:728
      上个月,第三届“中国海事金融(东疆)国际论坛”成功举办首届中国邮轮经济分论坛。来自政府监管部门、协会、院校的专家宣讲了邮轮公共安全政策,剖析了中国邮轮市场发展,探讨了中国邮轮管理人才培养问题,邮轮公司、旅行社、金融租赁公司围绕邮轮经济全产业链发展进行了交流分享,共同讨论了邮轮建造、邮轮市场、邮轮国际配送、邮轮旅游线路营销等热点问题,为中国邮轮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扶持本土邮轮制造业和本土邮轮船队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常务副会长     郑炜航       仅用10年时间,在中国开辟母港航线的邮轮数量就从1艘增长到22艘。今年第一季度,全国11座港口城市邮轮出入境旅客已经超过100万人次。其中,上海、天津位居邮轮出入境旅客人数的前两位。值得注意的是,广州作为一匹“黑马”,其第一季度邮轮出入境旅客达11.5万人次。
      中国邮轮市场也遭遇了许多发展的瓶颈。比如,邮轮产业链未向上下游延伸。我国在邮轮这种高附加值船舶的设计、建造方面尚未取得突破;目前我国供应的物资在国际邮轮公司亚洲航线全球采购和补给量中的占比非常小,其上万种采购物品中,在中国采购的只有250 种左右,邮轮船供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邮轮经济总体规模小,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尚未真正显现。
      邮轮母港方面遍地开花,码头企业普遍经营困难。部分地方码头建设过于注重地标性建筑,对旅客候船环境和通关便捷化的重视程度不够;邮轮始发港、访问港的开发、建设缺乏全国、区域协调,如果不错位发展,几年后新一轮恶性竞争必将出现;部分城市邮轮港口已经变身邮轮地产。
      未来10年,我国邮轮产业将进入黄金发展的10年,将处于产业链构架、市场细分的快速发展阶段。因此,针对这些问题要有发展思路。其中一个有效手段是推动出台财政、税收政策,大力扶持发展本土邮轮制造业和本土邮轮船队,分享中国邮轮经济的蛋糕。
打造多元化的邮轮物资供应链 意大利歌诗达邮轮有限公司采购总监    徐晓东       歌诗达邮轮公司物资一部分来自母港地区的本地采购,如新鲜的水果、蔬菜;一部分必须从意大利购买,如特色食品、酒类等;还有一部分完全从成本和预算出发,通过集装箱实现全球调拨。国际邮轮公司均把韩国作为一个全球集装箱转运的支撑点,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韩国相关法规、政策非常适合邮轮物资的本地采购和全球转运。
      歌诗达邮轮公司希望进一步发展以亚洲本地为支撑的供应链。以中国港口作为“母港”的邮轮,自然希望从“家里”得到更多的物资供应服务,与本地企业寻找更多的合作机会。比如,让技术类备品、备件的维修更加顺畅地在中国各个港口进行。
      5月10日,歌诗达邮轮公司与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签署合作备忘录,将加快在天津东疆保税港区打造亚洲首个邮轮物资分拨配送基地。天津国际邮轮母港是亚洲邮轮旅游体系中的重要节点,2017年1~4月,共接待国际邮轮54艘次,进出境旅客197306人次。天津东疆保税港区是全国唯一具有邮轮产业特点的自贸区,有着先天的政策优势和通关便利化条件。
      此次合作框架备忘录的签署将促进邮轮产业供应链及配套设施的完善,加速行业生态圈的建设,推动中国邮轮旅游产业发展。
消费者满意度决定中国邮轮产业发展未来 皇家加勒比国际游轮中国及北亚区首席通讯官    崔宏正       中国邮轮产业在过去10年的增长在其他任何国家都是不可想象的,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和生命力。目前,皇家加勒比正在设计和建造超量子系列邮轮。该邮轮将于2019年率先部署中国市场,超量子系列凝聚着皇家加勒比在亚洲市场通过产品优化实践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对邮轮国际水准发起了又一次冲击,必将成为中国邮轮市场发展新的里程碑。
      今后,中国邮轮产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取决于消费者满意度、邮轮船队、港口码头、相关行业和“邮轮经济圈”、社会文化效应等多种因素。其中,最基本的因素是消费者满意度, 其他所有因素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
      为保证邮轮旅游的品质,一是要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机制才能实现邮轮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平衡,促进邮轮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突破渠道分销瓶颈。旅行社是邮轮公司重要的商业合作伙伴,但营销渠道应不仅限于包船模式。三是推广“邮轮是旅游目的地”的理念。目前,很多中国游客是第一次乘坐邮轮,而重复体验这种旅游服务的不到10%。四是加快邮轮旅游线路的创新。五是提高港口基础设施与服务水准。
对邮轮建造风险不能掉以轻心 意大利船级社中国区总经理    曹之腾       由于投资巨大,对建造邮轮的风险丝毫不能掉以轻心。首先应对生产条件进行一定的改造。在确定是室内建造还是室外建造的前提下,考察国外有经验的船企,优化各种生产资源的配置。建造过程中需要大量专用设备和专用工装,有些国内没有,有些虽然有但船企还没有考虑如何应用于邮轮建造。因此,可以与船级社或国外船企联系,建立合作关系。
      在船型选择上,进行全新设计的可行性不大。这是因为国内设计力量尚不具备这种能力,而欧洲设计公司现成订单很多,缺少承接全新设计合同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母型船的全套图纸和设计,这样风险最小,成功几率最高;或者按照中国船东的要求,在母型船基础上进行一些改造。
      项目管理和成本控制也非常重要。建造商船和豪华邮轮间的重要区别是分包商及供应链管理。豪华邮轮绝大多数配套材料必须在欧洲采购。拿建造商船的模式套在豪华邮轮上造成巨额损失,是日本三菱重工失败带来的深刻教训,值得国内同行深入研究。对船企来说,在筹划阶段聘请一些国外专家(特别是设计公司的退休人员)作为咨询顾问,在建造阶段聘请国外项目管理人员作为主管,可以有效规避风险、推进项目顺利实施。
用全球化视野和本土化优势培育邮轮人才 大连海事大学邮轮管理研究学者    郭柳晨       在邮轮评鉴中有一个全球通用的“伯利兹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每年对全世界400多艘邮轮进行分级评价,其10个等级主要从6个方面来衡量。除了邮轮本身的船舶设硬件、住宿及餐饮之外,服务、娱乐和邮轮综合体验占了45%的权重。这说明在邮轮产业中服务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人才在服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连海事大学是全国最早开设邮轮管理专业的大学之一。2012~2017年,该校一共培养了116名以邮轮游艇方向为主导毕业生。但这116人中只有13人从事海乘工作,另有8人在邮轮行业各级办事处、旅行社、协会就业。这是当前邮轮专业人才极为缺乏现象中的一个侧面。
      为了加强人才的培养,全球化和本土化都应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对中国邮轮经济来说,我们最了解自己的员工,也最了解自己的游客。这就是人才本土化带来的优势。在北美或欧洲邮轮产业非常发达的国家,船上乘客的构成和中国邮轮产业中完全不同。我去过国外1艘邮轮,乘客平均年龄是73岁。但从中国出发的邮轮上很多都是“亲子游”和年轻人的聚会行为。 
      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有全球化的视野。一方面,要研究全球邮轮产业遇到过哪些问题,面临着哪些挑战。从这些实践中去粗取精,才能学习到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另一方面,要借助国外大型邮轮公司的指导和支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我国将出台国际邮轮安全监督管理措施 东疆海事局局长    李庆刚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大型邮轮旅游业发展迅猛。以天津港为例,邮轮到港艘次由2015年96艘次增长到2016年的138艘次,今年预计到港艘次达到160艘次;邮轮出入境旅客从2015年43.2万人次增加到2016年的71.9万人次,今年出入境旅客预计超过90万人次。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快速增长的邮轮经济将面临旅客人命安全保护、水域通行安全环境、海上防污染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给海事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带来了新的挑战。
      东疆海事局按照交通运输部和天津海事局的有关要求,搜集并整理了大量国际公约、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逐条分析,仔细研究,为交通运输部、天津海事局起草完成了《交通运输部关于加强国际邮轮安全监督管理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中明确提出了船舶日常管理、船舶应急管理、进出港管理、港口安全管理、海事监督管理、动态报告和联络等方面的要求。
      目前,《通知》正处于征求意见阶段,近期将对外发布。为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国际邮轮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东疆海事局也制定了相关工作指南,初稿已经完成,预计今年年内将正式印发。
金融服务助力邮轮产业发展 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航运金融事业部执行总经理    郭芳萌       邮轮产业是一个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截至2016年9月,全球运营中的豪华邮轮总价值为704亿美元,平均每艘近1.7亿美元;建造中的60艘新船总价值合计369亿美元,平均每艘6.2亿美元。从1.7亿美元上升至6.2亿美元,这说明邮轮大型化趋势非常明显。目前,全球最大的邮轮载客量已达到6300人,单船价值超过10亿美元。
      这对邮轮公司融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银行、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提供全面的综合服务,才能满足邮轮产业发展的这一趋势。2016年,美国成为新造船市场的第一大投资国,主要就是因为豪华邮轮建造订单的火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国内资本市场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金融机构与邮轮公司的合作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二手船的回租和新船直租的模式,都可以为邮轮公司提供可行的方案。工银租赁作为国内首家为国际一流邮轮公司提供金融服务的企业,邮轮资产在其资产规模总量中还不到10%。中国邮轮经济未来发展的广阔空间和光明前景让我们更加相信,这个市场潜力巨大。工银租赁将继续发挥资本优势,为推动中国邮轮经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地址:北京西城月坛北街5号 | 邮政编码:100861 | 电话:010-59518266 | 传真:010-59518255 | 邮箱:cansi@cansi.org.cn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32266号 | 京公安备11010202008612 | 技术支持:北京中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