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动态
共谋人才发展大计 探讨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船舶工业一流人才队伍研讨会在烟台蓬莱召开
时间:2024-10-12 阅读次数:10242

1010-11日,建设船舶工业一流产业技术人才队伍研讨会在蓬莱召开,本次会议是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第一次举办技能人才为主题的大型会议,由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与烟台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旨在搭建一个开放、合作、共享的平台,汇聚各方智慧,共谋船舶工业人才发展大计,探讨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人才需求,研判产业技术人才发展趋势。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郭大成、秘书长李彦庆,山东省工信厅海洋装备产业处处长辛颖,烟台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刘继忠,烟台市工信局副局长刘忠彦,蓬莱区副区长宋丽红,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职业教育委员会委员等领导,来自主要造船省市行业协会,职业学校、高等院校、船舶企业、海工企业、修船分会和人才服务机构等单位的20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郭大成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职业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彦庆

山东省工信厅海洋装备产业处处长辛颖

烟台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刘继忠

烟台市工信局副局长刘忠彦

蓬莱区副区长宋丽红

刘继忠在致辞时向参会的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表示,研讨会聚焦建设船舶工业一流产业技术人才队伍的主题完全符合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必将为海工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注入新的动力。

辛颖在致辞中表示,山东省正积极探索如何推动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不断壮大船舶工业技术人才队伍。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进一步凝聚产业与行业共识,汇集众智、群策群力,为高技术人才培养总结经验,提供指引,为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郭大成在致辞中表示,我国造船三大指标已经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建设造船大国的历史使命已经基本完成,当前全行业都在为建设世界造船强国而努力。造船强国的首要标志便是与之相符的世界一流人才队伍。船舶工业是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兼具的产业,需要高技能人才不断推动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和优化,同时,也需要足量的中等和初等技能人才投入生产,才能持续地保持国际竞争力。建设船舶工业一流人才队伍研讨会的召开,就是要未雨绸缪,抓住最佳时机,在行业发展比较顺的时候提前布好局,在人才结构问题发生的初级阶段提前干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保持我国船舶工业的综合竞争力。

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员事务部副主任马兴磊作《当前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情况综述》报告,介绍了新世纪以来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历程、出台的重要政策规划以及当前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重点。他指出,当前,我国船舶工业要坚决实施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制造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践行人才强国战略,培育和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造船强国建设。

哈尔滨工程大学烟台研究院副院长孙树政作《大海工类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报告。他介绍,近年来,哈工程烟台研究院积极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采取了“转变传统专业方向,着力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领域;转变传统育人模式,着力深化企业深度参与的校企二元育人新模式;转变传统评价体系,着力构建全过程-全要素的人才评价新体系”的“三转三新”模式,建立了校企深度协调的二元育人模式、校企双师导师队伍、校企联合课程体系,实现了实现学生入企实践“双百”目标。哈工程烟台研究院创新建立的“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研究生新模式”作为山东自贸试验区首批创新案例向全省复制推广,首批校企联培学生荣获各类奖项共计21人次,申请专利29项。

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与综合部经理许鑫作《中集来福士打造高效人才供应链的实践分享》报告。她介绍,中集来福士制定了精准化的人才吸纳策略,构建基于需求分析的人才规划思路,融合长短期视角的招聘策略,多维度拓展人才触达边界,持续探索全球高端人才;完善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后浪计划引领海工新生力量成长,多渠道释放技术工程师潜力,高技能型人才塑造多面手实现灵活用工;打造可持续的人才生态系统,搭建多通道并驱、有活力的岗位职级体系,构筑以改善为根基的文化共识平台。

烟台职业学院党委委员、教务处处长邢勤作《两翼驱动、四链共生、多体协同:烟台职业学院船海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报告。他介绍,在四链共生实践探索方面,烟台职业学院通过优化教育链,提升专业实力;服务产业链,推进产教融合;畅通人才链,完善供给体系;深化创新链,强化研发能力。在未来发展规划方面,烟台职业学院将做好机制先行,做产教深度融合的引领者;推进教法改革,做培养新质人才的先行者;实现人才引领,做职教服务产业的示范者。

中国船协修船分会办公室主任王晓龙作《修船行业人才发展的挑战》报告。他介绍,随着全球贸易的增长,修船需求不断扩大,对从业人员的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过,由于修船行业吸引力不足,普遍存在人才短缺问题,特别是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难以吸引新鲜血液。行业内人才流动性大,人才流失严重,影响了行业稳定发展。加强修船行业人才培养需要探索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提高人才薪酬水平、完善激励机制;加强新技术的培训,帮助员工适应技术变革;通过行业合作和国际合作,共享资源,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船海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吴春芳作《赋能绿色智能船舶新质生产力培养新时代造船工匠》报告。她介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船海特色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构筑协同创新与育人新生态、科教融汇促进产业与区域经济新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积极服务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培育船舶行业优质人才;科教融汇,积极参与政府决策,支撑船舶行业创新发展;聚焦产业升级,服务船舶企业转型发展。今后,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将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锚定船舶绿色智能制造,以共享、共建、共赢为指导思想,在绿色智能驱动下发展船舶工业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副教授沈中祥作《新时代产业技术人才培育的新模式》报告。他指出,船舶企业受技能人才流失和短缺的制约,人才数量、结构难以满足造船业用工需求,严重影响我国船舶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在船舶产业技术人才方面,要提升社会认同度,打造尊重技能的社会氛围;深化评价制度改革,畅通技术工人职业发展通道;搭建多元化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有吸引力的高技能人才薪酬激励体系;建立“首席技术工人制”,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完善行业准入规范,深化评价制度改革。

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培训中心主任兼人力资源科科长顾鹏程作《扬子江船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展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报告。他介绍,扬子江船业集团设置了“航计划”卓越人才发展体系,包括新员工启航计划、基层骨干远航计划、中层干部续航计划、集团高管领航计划,通过岗位经验内化项目的实施,把员工个人智慧当作组织知识资产去管理;采取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内聘技师评聘、内外部技能培训与比赛、技能人才荣誉申报、中级职称自主评审、技能激励政策等多方面措施加强对技能人才的培养与激励。今后,扬子江船业集团将坚持“突破创新、与时俱进”的理念做好人才的培养、选拔和储备,为公司百年长兴奠定人才基础。

山东交通学院船舶与港口工程学院副院长孙洪源作《深化产教融合,构筑育人平台,海洋工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报告。他介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山东交通学院采取汇聚多元合力,构筑教育-人才-创新-产业四链融通育人平台;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专业-产业“六对接”校企合作机制;深挖思政元素,构建“理----赛”五结合的培养过程;专业集群发展,开拓海洋工程类“新工科”专业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实现了产教融合不断深入,联合中集来福士、黄海船厂获首批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服务社会能力提升,获批全国首个“船舶检修检测培训机构”;实现了中集来福士、招商局金陵船舶(威海)有限公司的定制化人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全面提升,近三年90%就业学生进入大中型船海工程国企;教学成果不断涌现,师资团队获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励。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高级技工学校校长葛康作《向海图强,国际合作,共育英才 船舶产业技术人才国际联合培养探索与实践》报告。他表示,当前,产业技术人才面临现有高技能人才储备无法满足需求,技术传承困难,创新能力不足,教育和培训资源不均衡,行业吸引力不足,培养周期长的困境。国际联合培养不仅能够解决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还能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提升行业的竞争力。同时,船舶行业的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国际联合培养模式有望成为满足这一需求的重要途径。他建议,政府要加大对国际合作培养模式的支持力度,企业要积极参与,院校要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

潍柴重机股份有限公司大机制造中心人力资源主管宋健英作《船舶工业配套企业人才发展需求》报告。她介绍,在人才培养方面,潍柴重机搭建了五维一体大缸径特色工匠培养体系,以基地实训,引领实操技能提升;以精准培养,搭建人才成长阶梯;以岗位练兵,掀起比拼争先热潮;以标杆示范,营造比学赶超氛围;以自主评价,打通工匠成长通道。

中智科技人才公司专业外包总经理谢风鹏作《造船厂一线技术队伍重塑》报告。他指出,当前,船舶行业一线技术队伍存在6个痛点,分别是效能改进、实动工时、梯队、熟练工、稳定性、招聘等问题。消除这些痛点,需要通过劳务用工模式的重塑,从用工模式1.0的劳务外包转变为用工模式2.0的专业外包,并向用工模式3.0模式瞄准升级,在不增加外包成本的基础上,培养三支一线技术梯队(高级工、高级技师、复合技工),扎实精益生产底座。作为智慧人力生态创领者,中智科技人才公司将在中国船协指导下,与船舶、海工企业开展专业外包合作,与职业院校建立业务合作,与地方政府开展人才高地合作,共建产业技术人才生态。

达索系统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高级顾问高善军作《从传统到智能转型背景下产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升级》报告。他认为,增加的产品复杂性和交付压力与劳动力短缺且专业水平下降的矛盾,已成为行业的主要挑战之一。达索通过数字化人才培养架构,与行业各相关方协同,培养和造就智能制造高技术人才。达索未来人才数字化体验平台通过四位一体的解决方案,有效促进新型人才培养,实现产业数字化赋能;与行业各相关方共建创新中心、数字化实训室及数字平台建设项目,有效规划和落实人才培养计划;提供专业人才培养解决方案,有效提高受训人员能力,加速业务创新,提高企业绩效;提供覆盖全球教学网络合作计划,为行业新型人才培养能够提供“最优质”学习解决方案。达索还通过与地方政府深入合作,通过创新中心的方式,实现不同行业产业集群的创新赋能与人才培养

海事人才国际化教育服务平台(knowMi)总监施蔡涵作《高端人才赋能中国造船业高质量发展》报告。他介绍,平台自2021年在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支持下成立以来,已服务超过1万名海事专业学生和从业者,企业用户500余家,累计浏览量达百万次。随着船舶行业的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平台将加强引才配套,实现船舶行业技术人才“引进来,留得住”;体系升级,通过引进高端人才,提升行业科研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深化与行业全球头部机构及企业的战略合作,显著提升平台竞争力,最终通过KnowMi平台与InnoGate系统对人才的高效整合,以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助力船舶行业高质量转型。

中船舰客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合作五部总经理于泓涵作《船舶精益工程师培养工作思路》报告。他认为,强化精益管理是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精益是现场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必备素养,开设精益课程、打造精益素养,对培养现场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中船舰客在船舶精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以实践中心为支撑,通过打造“精益课程”、搭建“精益中心”、培养“精益师资”,将精益生产融入课程体系。中船舰客还深入造船企业调研精益改善做法、精益岗位要求,调研不同类型层次院校精益人才培养现状,通过不同形式普及并推动精益人才培养。

1011日,与会代表还分别调研了蓬莱中柏京鲁船业有限公司、烟台职业学院。

(记者:刘志良)

 

 

地址:北京西城月坛北街5号 | 邮政编码:100861 | 电话:010-59518266 | 传真:010-59518255 | 邮箱:cansi@cansi.org.cn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32266号 | 京公安备11010202008612 | 技术支持:北京中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