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广船国际交付8万吨半潜船
1月19日,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广船国际有限公司为中远海运特运建造的8万吨半潜船“新耀华”号命名交付。该船载重能力仅次于广船国际2016年建造交付的国内最大半潜船“新光华”号,是助力我国海洋强国建设又一员猛将。
性能卓越的海上“大力士”
“新耀华”号半潜船总长255米,型宽57米,下潜吃水30.5米,载重量为8万吨,服务航速14.5节;装货甲板长210米、宽57米,面积接近于两个标准足球场大小。
作为国内第二大半潜船,“新耀华”号是“新光华”号的优化版,尽管载重吨比“新光华”号稍小,但其综合性能却更为卓越。
该船拥有优异的潜浮综合性能。半潜船是一种能“潜水”的运输船,通过自身压载水的调整,把甲板潜入水中,将承运货物从指定位置上浮托举完成装载。“新耀华”号全船有108个压载水舱,每一个压载水舱都有一个阀门直接通向海底。下潜作业时,只要通过控制系统打开相应压载舱室的海底阀门,在6小时之内,船舶就能自动潜入水中30.5米、主甲板以上16米;上浮作业时,通过船上配备的4台大型空压机往相应的压载水舱注入空气,压载舱内的压载水就将自动排出船外,船舶就能实现上浮。该船在海试中进行下潜实验时,仅用3.5小时就下潜到预定深度。
该船具备强大的动力性能。“新耀华”号采用四套电力推进系统作为动力,并在船艏和船艉各配有两套侧推器。船上由6台功率为4500千瓦的主柴油发电机组供电,并自带目前最先进的动力定位系统。除DGPS外,该船还配备了激光和雷达两种定位系统,且误差只有0.05米,可在海上实施堪比“穿针绣花”式的高精度作业。另外,这艘船的动力系统采取了冗余配置,6台主发电机中,任何两台主发电机发生故障,也不会对全船的动力产生任何影响。
该船智能化程度非常高。该船的各个区域共设置了9000多个自动化控制点,这些控制点犹如人体的神经系统,船上任何一个细小的设备出现故障,操作人员都能第一时间发现并进行远程处理。
攻克关键再创新纪录
这样一艘既“力能扛鼎”又能“穿针绣花”的船舶,对船企的建造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在广船国际生产管理部生产运行室党支部、中远海运船技工程船舶监造党支部、中国船级社广州分社南沙检验处党支部三方党建共建活动的指引下,广船国际凭借在半潜船建造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在该船的建造过程中成功攻克了大量关键技术。
为进一步提升半潜船关键设备的自主配套能力,在“新耀华”号建造过程中,船厂联合船东、船检和配套企业共同发力,使该船排载空压机下潜自动化程序、下潜装载计算机实时监控等设备与系统均实现了国产化。
该船甲板面所用钢板达60毫米厚,对如此大厚度的钢板进行焊接,防变形控制是施工的关键所在,广船国际专门成立了攻坚团队,创新工艺技术,最终成功攻克这一技术难题。
全长达到450公里的电缆是这艘全电力推进“巨无霸”的“血管”,其中推进系统采用6600伏的中压电制供电,每一根电缆都粗如成年人的手臂,且施工和安装精度要求极其苛刻。广船国际建造团队通过不断总结过往建造同类型船的经验,优化生产流程,不仅攻克了技术难点,还提高了生产效率。
该船出坞仅40天就实现了关键节点中压发电机动车,89天码头周期开启试航,整个码头建造周期控制在4个月内,比同类型船总建造周期缩短了2个月时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由广船国际建造的半潜船占全球新造半潜船的50%,半潜船交船数量全球第一。
“新耀华”背后的故事
“耀华”——即“耀我中华”之意。上世纪60年代,我国船舶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没有能力建造远洋船舶。1965年,在中法正式建立邦交关系一年后,受中国政府委托,一艘叫做“耀华”号的客轮在法国圣纳扎尔市开始建造。1967年,“耀华”号交付给广州远洋运输公司后,是我国当时最大的万吨客轮,起初它的角色是参与外事活动,以“友好使者”身份频频出访于亚非各国。它还曾承担过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等重大援外工程人员的运输工作,被称作中国与亚非拉各国友谊的“海上桥梁”。这艘8万吨半潜船取名“新耀华”号,既有不忘历史之意,更有勇当责任建设海洋强国的美好期盼。
(来自:中国船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