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动态
中远海运重工所属企业成功防抗台风“烟花”
时间:2021-07-28 阅读次数:4185

      今年第6号台风“烟花”来势汹汹,东西跨度约1500公里,南北跨度约1200公里,对我国华东沿海地区天气造成较大影响。在中远海运集团领导的关心指导下,重工所属舟山、上海、南通、启东等地相关企业严阵以待,科学策划、提前部署、有序准备、全力防抗,保卫人员生命健康安全,维护企业安全生产。

      众志成城,全力以赴打赢防抗台保卫战

      中远海运重工坚决落实集团和地方防台防汛工作部署和要求,坚持“人的安全健康高于一切”的安全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适时早避、留足余地”,以防为核心、以抗为应急,做到“宁可防而不来,不可来而无备”,全力以赴打赢防抗台保卫战。

      舟山中远海运重工召开防抗台工作专题会及部署落实会,强化“一盘棋”,科学细致统筹部署,让每一名员工知责履责,确保全员防抗台思想统一、行动一致;上海中远海运重工制定周密的管理机制和应急预案,第一时间对码头、船坞、车间、职工宿舍等区域开展拉网式巡查,不放过任何一个安全防控点,确保防台工作万无一失;启东中远海运海工以“动员部署是否到位、值班人员是否到岗、防控措施是否得力”为检验标准,第一时间成立防台抗台指挥小组,值班人员24小时不间断值守,严格监控风向动态;南通中远海运船务干部员工积极应对,落实在厂船舶泊位合理布置,加班加点落实防台锚链、防台横缆、首尾缆绳的规范布置,落实旱闸门零部件驳运到位等各项防台防汛工作。

      与此同时,广大党员和青年志愿者也是积极参与防台工作。舟山中远海运重工党工团组织组建了200多人的志愿服务队伍,由负责职工生活区管理的资产部统一调配参与小区绿植的固定,排涝设施的检查,楼道门窗的固定等工作,在台风袭击时,小区积水的及时排涝,值班人员餐饮的快速配送等等,都有志愿者服务队忙碌的身影。一些党员还积极参与社会救援,组建了10余人的抢险小分队配合当地政府做好各项防抗台工作;在台风和天文大潮来临时,先后又派出两支专业维修队伍,配合地方社区抢修通海闸门水泵,做好泄洪准备,充分展现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现场督导,有效落实集团防台安全要求

     7月25日,中远海运重工董事长、总经理梁岩峰、副总经理姜季江专程赴上海中远海运重工,现场指导和参与企业防抗台工作。7月22日,在“烟花”登陆前夕,中远海运重工副总经理严承祥也专程赴舟山中远海运重工,现场指挥和参与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抗台工作。

      梁岩峰及时传达了中远海运集团领导对中远海运重工防台工作的总体要求,深入上海中远海运重工码头生产现场及厂区防抗台一线,认真检查了船舶带缆、生产现场起吊设备封固、防汛物资准备等各项工作落实情况;听取了上海中远海运重工防台防汛工作汇报;深入到码头前沿看望慰问了企业防抗台一线干部员工,并与大家一起共同探讨防台工作的重点、危险点和应对措施。

      防台期间,中远海运集团有两艘中远海运特运的“祥和口”轮、“平安松”轮在上海中远海运重工修理改造。梁岩峰在上海中远海运重工防台指挥中心用高频与两船船长通话,表达了中远海运重工对两船协同抗台的感谢,希望船方与厂方进一步加强协同,共同值守,有效落实中远海运集团船舶安全防台的各项要求。

      数字防台,应急指挥中心首次投入实战

      为积极主动应对舟山地区“全年多大风、春秋多海雾、夏秋多台风”的气候负面影响,重点做好夏秋防抗台等季节性安全工作,进而推进修船生产管理一体化、可视化、数字化,舟山中远海运重工建设了防抗台应急指挥中心及修船业务指挥中心,并于2020年10月正式投入运行。本次防抗台风“烟花”,是防台应急指挥中心首次投入实战。

      依托指挥中心的一体化、可视化、数字化管理手段,舟山中远海运重工防台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运用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技术,实时监控泊位码头船舶动态与台风路径,确保了企业防台与安全生产管理、调度、指挥等工作部署精准,更为推进企业数字智能化管理积累了宝贵经验,成为本次防抗台工作的亮点之一。

      截至7月26日清晨7时,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正式解除防抗台风一级预案响应。7月26日11:45,上海中远海运重工正式解除防抗台风二级预案响应。各企业未发生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害事件,修造船舶、厂房及设备设施、职工生活小区一切平安有序。

      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预计接下来几天,台风“烟花”还将持续影响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南部等城市,先后会有大到暴雨,局地有特大暴雨。我们要持续做好恶劣天气下的防控工作,还要关注好恢复生产时防触电等次生灾害,确保全系统安全健康和谐发展。

(来自:中远海运重工)

地址:北京西城月坛北街5号 | 邮政编码:100861 | 电话:010-59518266 | 传真:010-59518255 | 邮箱:cansi@cansi.org.cn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32266号 | 京公安备11010202008612 | 技术支持:北京中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