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命名下水
时间:2020-08-31 阅读次数:785

8月28日,由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第七〇八研究所设计、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中山大学建造的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在上海命名下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为该船命名剪彩,希望“中山大学”号承载起向海求索的使命与担当,承载起兴海强国的光荣与梦想,挺进深蓝,劈波斩浪,顺利平安。据悉,“中山大学”号下水后将立即开展舾装调试工作,预计于今年12月试航、2021年上半年交付使用。

微信图片_20200831091647.jpg

2016年6月,教育部批复同意中山大学在“十三五”期间新建一艘6000吨级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该船于2018年11月20日签约,2019年10月28日开工,2020年3月30日上船台。

“中山大学”号总长114.3米,型宽19.4米,型深9.25米。该船具备无限航区全球航行能力,经济航速11.5节,最大试航速度16节,经济航速下续航能力15000海里,额定人员编制下自持力60天,定员100人。

据该船总设计师、七〇八所科考船设计专家吴刚介绍,“中山大学”号是目前我国排水量最大、综合科考性能最强、创新设计亮点最多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作为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中山大学”号在国内科考船中具备多个“首次”。该船在国内科考船中首次采用L型全回转低噪声推进器、首次采用轮缘永磁侧推、首次采用直流母排+储能蓄电池的组合设计、首次采用全航速主动式减摇鳍等。“中山大学”号环保性能突出,满足最新国际排放要求,并将取得中国船级社(CCS)Clean标志,确保对大气环境、水体等科考调查的影响降至最低。

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山大学科考船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孙冬柏介绍说,“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具备科学考察和人才培养的双平台功能。其配备了大量先进科考仪器和科考操控支撑设备,建有设施先进、功能齐全,能满足样品处理、检测分析和数据处理的各类实验室,船舶平台的综合性能和科考功能具有世界一流水平,是名副其实的海上大型“移动实验室”。

“中山大学”号的科考作业实验空间大,可扩展性强。除760平方米的固定实验室外,艉甲板作业面积超过610平方米,可搭载十多个移动集装箱式实验功能模块,大大提高了船舶的综合科考作业能力和工作效率。此外,该船还拥有直升机热降平台,可有效提高人员输送和物资转运能力,并可作为无人机的起降平台,从三维空间上大大扩展了该船科考观测的范围。

“针对该船关键技术,梳理重量重心控制、振动噪声控制等11个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制定专项计划。”据该船总建造师、江南造船张文龙介绍,同其他科考船相比,“中山大学”号建造层面的一大特点是,该船直升机甲板以上包括观察室、驾驶室在内的三层甲板采用了全铝合金结构,以达到优化全船性能的作用。据悉,铝合金的热收缩量是普通碳钢的2.5倍,这意味着铝合金的焊接难度更大、变形控制的精度要求更高。为此,江南造船组织铝合金焊接团队,评定焊接工艺、制定施工工艺参数、设计焊接工艺窗口,在直升机甲板和上层建筑处,采用了钢铝复合接头做过渡连接 。

“中山大学”号能如期命名下水来之不易,今年以来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该艘科考实习船建造带来了多重困难。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在仪式上表示,面对疫情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船东、船厂、船检、监理、设计等单位密切配合、精诚合作、攻坚克难,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科考实习船建造工作,每个团队均展现出了敬业专业的工作态度和水平。

(来自:中国船舶报)

地址:北京西城月坛北街5号 | 邮政编码:100861 | 电话:010-59518266 | 传真:010-59518255 | 邮箱:cansi@cansi.org.cn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32266号 | 京公安备11010202008612 | 技术支持:北京中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