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动态
我国首艘油电混合、豪华双体客船交付
时间:2020-08-17 阅读次数:664

8月14日,中国首艘油电混合、豪华双体客船,同时也是深圳首艘高端旅游客船“大湾区一号”轮交接仪式在招商工业海门基地举行。“大湾区一号”从芯片到混合动力直流组网电力系统实现了豪华海上游轮动力“心脏”中国造,由招商工业制造,将交船东招商蛇口旗下招商迅隆运营。

微信图片_20200816223825.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严新平、丁荣军、夏长亮,海门区委书记陈勇,中车集团副总经理王军,招商工业总经理胡贤甫,招商蛇口邮轮事业部总经理兼招商迅隆董事长吴炜,中国船级社上海规范研究所总经理陈实等共同见证了交付和命名仪式。

胡贤甫代表建造方指出,“大湾区一号”轮是招商工业与招商蛇口携手推动集团邮轮全产业链发展战略的重要成果、发挥内部协同优势形成的示范工程。未来将持续做好后续项目的建造工作,以回馈兄弟单位的支持。此次通过与中车集团央企联合攻关,“大湾区一号”轮在关键技术方面实现突破,有效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中国制造”和邮轮建造国产化的进程。充分彰显了央企加速实现“交通大国”升级为“交通强国”的使命担当。

吴炜作为船东方表示,将进一步落实集团邮轮全产业发展战略,深化与招商工业的合作,为中国邮轮产业及大湾区滨海旅游的发展贡献“招商力量”。

陈实作为船级社表示,中国船级社深度参与了项目设计、建造和交付的全过程,突破性地为关键技术研发及新技术应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创新标准体系。中国船级社将以此次合作为契机继续为招商工业和招商蛇口提供坚实的服务支撑和技术保障,共同打造高质量船型。

严新平作为院士代表致辞表示,他见证了从芯片到混合动力直流组网电力系统应用于“大湾区一号”,实现了豪华海上游轮动力“心脏”中国造。希望未来各方继续为智能运维系统的升级开发贡献智力。

王军作为合作方表示,中车集团将携手招商局集团,持续开展双方船舶建造关键技术突破、船舶智能运维平台等联合研发等方面的合作,加速产业合作和实船应用。

陈勇代表区委、区政府,希望招商工业海门基地加快豪华邮轮全产业链发展,为招商局集团打造国际一流船舶海工装备基地,为海门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建设“实力海门”提供有力支撑。

该轮的成功交付,既是招商系兄弟企业携手向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的献礼,也是发挥招商局集团内部协同优势形成的示范工程,还是央企联合攻关实现“中国制造”的样板工程,将为大湾区滨海旅游高质量发展贡献“招商力量”,并将进一步丰富招商工业豪华邮轮产品体系、进一步完善招商局集团邮轮全产业链。

自主设计 献礼深圳特区四十周年

作为深圳市第一艘高端旅游客船,“大湾区一号”轮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之际交付运营,意义重大。

该艘游船是招商工业海门基地首次承接的钢铝混合结构双体旅游客船,船长71.88米,宽18.72米,乘客定额350人,营运航速14节。船内艺术设计由招商工业欧洲研发中心自主完成,内部装饰全面实现材料国产化,内装融合了科技元素,设计新颖独特,将给旅客带来崭新体验。游船上设有观光游览区、迷你博物馆、中庭、科技商店、多功能间、剧院等休闲娱乐区域。其中迷你博物馆为船舶建造领域首创,主要展示深圳市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各项成就。

央企联合 重要设备实现“中国制造”

该船采用的新一代船舶直流组网电力推进系统,由招商工业与中车集团联合研发,在国内尚属首条混合动力直流组网电推船舶,开创了采用永磁发电机的全球先例。船舶采用混合动力,确保了其更加经济、绿色环保,排放达到“零排放、零污染、超低噪音”标准。通过央企联合攻关,“大湾区一号”轮在重要设备方面实现“中国制造”,在设备成本大幅降低的同时,也有效推动了邮轮国产化制造进程。

“大湾区一号”轮采用的船舶智能运营平台,由招商工业海门基地与海蓝鲸联合研发,上海中车汉格提供基础支持。该平台的应用可实现岸端实时监控船舶运营状态,通过在线信息沟通,提升船舶运营效率,保障船舶安全稳定的持续运营。

内部协同 邮轮全产业链不断深化

“大湾区一号”轮历时近五个月完成建造交付,这是招商局集团内部邮轮制造(招商工业)与邮轮运营(招商蛇口)产业协同新典范,有效支撑邮轮全产业链发展。

目前,招商工业已先后成功交付了中国首制极地探险邮轮、“大湾区一号”轮;极地探险邮轮系列船三艘在建,其中三号船、四号船已完成下水。招商工业分阶段、分层次打造的滨海游船、内河游轮、极地邮轮、中小型邮轮等产品体系不断丰富,邮轮配套产业链稳步发展。邮轮制造基地2号船坞工程、邮轮制造配套项目激光中心工程等,以及豪华邮轮配套产业园均在全力建设中,招商工业已初步具备中型邮轮制造能力。

“大湾区一号”轮即将开赴大湾区投入运营,这也将开启招商蛇口邮轮运营的新篇章。

(来自:招商工业)

地址:北京西城月坛北街5号 | 邮政编码:100861 | 电话:010-59518266 | 传真:010-59518255 | 邮箱:cansi@cansi.org.cn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32266号 | 京公安备11010202008612 | 技术支持:北京中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