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我国首艘油电混合动力海船下水
4月28日,由中国船舶集团旗下黄埔文冲为深圳海事局建造的海上危险品应急指挥船“深海01”船在公司长洲厂区下水。
作为我国首艘电力/电池混合动力海船,该船自开建以来就受到了船级社、设计单位、兄弟单位等多方关注。
混电力
“深海01”船使用的是电力/电池混合动力,如何使船舶行驶更便捷和高效?对填补船舶工业空白有哪些贡献?让我们听听总工艺师郑家俊怎么说。
郑家俊:上千吨的海船既能用电池又可以用油,和油电混合汽车是一个概念。深海01由中国船舶集团708所设计,总长78米,船宽12.8米,型深5.5米,电力设计航速不小于18节,续航力1000海里。配备发电机组/动力电池组混合电力推进、双全回转推进器,这使深海01的行驶更便捷,同时在遇到特殊情况时也能正常行驶,发挥应有的作用。船级社缺乏用于海船动力电池相关规范,而深海01也为此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参考。
安全性
在安全性方面,因为深海01的使命是为深圳大鹏湾LNG枢纽港的安全运行提供强大保障,它有怎样的装配,让它可以在海上危险气体区域安全航行并实施人员撤离救助?
郑家俊:该船配备全国首创的危险气体警戒区域船舶安全防护系统,可确保本船在该区域内的航行及作业安全。它包括可燃气体(指碳氢化合物)探测系统、气密风闸、气密门窗、动力电池组、舱室正压维持系统、水幕系统等安全防护设备。同时,深海01拥有DP1级动力定位能力,强大的综合信息处理与实时传输系统,将担当应急现场指挥中心的重任。应急和救助都在行,包含紧急医疗救助舱室和相关医疗设备设施、直升机平台等。
气密性
对比别的船,深海01的气密性有什么独特性?
郑家俊:设计院也是首次设计气密型船舶,但对于如何实现全船的气密国内也没有现成的方案。深海01的上建和主船体气密性达到国际最高标准,其中上建能够实现在2小时内通过正压维持系统释放新鲜空气,改善上建人员聚集区域空气质量,使本船可以在LNG等危险气体区域进行警戒和应急救助任务。
迎难而上
Q:从一片空白到顺利下水,项目组人员经历了什么?让我们听总建造师樊雷介绍。
樊雷:对于深海01创造了船舶建造的多个首次,船东、设计院、公司都首次遇到一些问题。期间,项目组积极与设计院沟通协调,院厂双方召开“主船体气密性试验”专题协调,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车间施工人员分析研究,明确气密设备订货技术指标、生产设计等过程气密要求。特别是通风主管梅明华和外舾主管朱诗涛,在指标的可检测性与订购成本之间做好平衡,与各专业主管一起确定了各气密设备的气密指标。梅明华设计了专用漏风检测装置,并编制了用于指导现场气密试验过程控制的《全船气密过程控制试验指导书》,解决了公司气密检测制约现场施工的软硬件问题,为公司节约了大量成本,确保了产品现场生产进度;针对无适用电池规范问题,项目电气主管张桦育采取密切联系设计院、设备厂商、船东、船级社,及时就规范的条文与相关方交换意见,避免设计与规范不符造成后期修改。
未来可期
Q:顺利下水后的工作计划是怎样的?前期的工作对后期有什么影响?
答:下一步将我们的设计图纸和文件在现场进行建造验证,配合完成本船全船气密性试验工作等现场配建工作,完成本船系泊试验、倾斜试验和航行试验等后续工作,确保本船按期交付。
这次我们从深海01的建造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本船开发设计,培养和锻炼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提升了他们的针对特殊要求船舶的设计和现场问题处理能力,为公司开拓新船型业务和市场,奠定了技术基础和人员基础。黄埔文冲在混合电力船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也将是我们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黄埔文冲已经“百炼成钢”,做好了进入新能源船舶市场的准备,希望接下来继续能开拓新能源船舶市场,为建设海洋强国和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来自:中船黄埔文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