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中国船协会长郭大成出席2018深海能源大会
2018深海能源大会进入第二天,各分论坛进行得如火如荼。在新型船舶与深海海洋平台分论坛上,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郭大成表示,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都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高度上。随着我国海洋强国和造船强国战略的稳步推进,海工产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面临的形势严峻而复杂,面临的机遇也十分难得,只要我们能够经受住考验,仍将大有作为。
郭大成介绍,我国海工产业主要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取得了不同的成绩。上世纪80年代前半期以前是我国海工产业的起步探索阶段,在这一阶段,从第一座自升式平台到第一座半潜式平台,我国海工产业在艰难的环境中起步,通过船舶行业与石油行业的共同努力,以一种几乎是原始创新的方式设计建造了一批重大装备,其中一些装备目前还在使用,为后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至90年代末是我国海工产业的曲折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作为海工装备建造的主力军,我国主要船厂虽然也努力把海工装备列为产品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除少数船厂外,其余船厂的海工业务基本断档;新世纪以来是我国海工产业的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逐渐成为全球第一大海工装备建造国,海工装备产品也实现全面发展,覆盖面由传统的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和海工辅助船进一步扩展至钻井船、浮式液化天然气储存及再气化装置(FSRU)、特种海工作业船等相对高端领域,并在前瞻性领域发展紧跟世界前沿技术。
不过,随着国际油价在2014年年中大幅下滑,全球各大油公司持续推行投资削减策略,海工市场陷入极度萧条。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也遭受了严重冲击,装备需求萎靡不振,已建成和在建产品大面积延期或撤单,海工企业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同时,我国海工产业发展存在的产品结构不平衡、概念设计和基础设计能力有待提升、专业化建造能力存在较大短板、关键系统及配套产品体系不完善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不容回避。
郭大成表示,经过改革开放40年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发展,我国海工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尽管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毕竟已经站在了更高的发展平台上,特别是有一批竞争力强的企业经受住了考验,为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中长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市场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我国海工企业一方面要遵循市场规律,把握市场机遇,另一方面也要拓展发展思路,挖掘市场机遇。同时,我国海工产业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实现从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向海洋资源开发装备转变;二是要大力提升研发设计水平,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转变;三是要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实现从总装制造到全产业链发展转变。
郭大成强调,在海工产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协同发展,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推动我国海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围绕总装制造,我国海工行业要把科技、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统筹起来,形成总装、配套、服务的集群化发展模式。同时,也希望各企业找准自身的市场定位,避免出现同质化竞争,达到既竞争又合作的良性发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