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海洋装备产业的探索与发展——中国船协会长郭大成在2018深海能源大会的讲话
主持人好,各位专家、各位来宾上午好!
很高兴参加2018深海能源大会安排的“新型船舶与深海海洋平台”论坛。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是船舶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我国船舶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今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借此机会,我想与各位简要回顾一下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历程,展望我国海洋工程装备的未来发展等,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历程简要回顾
回顾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整个历程,我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来理解,包括上世纪80年代前半期以前的起步探索阶段,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至90年代末的曲折发展阶段,新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前半期以前的起步探索阶段。
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1966年,在渤海湾建起第一座固定式钻井平台,1972年,大连造船厂建造了我国第一座自升式钻井平台“渤海一号”。此后几年,我国自行设计、改装了第一艘双体钻井浮船“勘探一号”,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座底式钻井平台“胜利一号”,利用这些平台拉开了我国海洋石油开发的序幕,但开发水平与国外还有很大的差距。
改革开放后,为适应我国海洋石油开发需要,1980年,国家经委牵头组建了海上石油开发设备领导小组(1987年撤销),负责对海洋石油装备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监督和检查。领导小组指定六机部为海洋石油装备总承包单位,开始全国大协作,按系统工程组织责任制攻关。1982年和1983年,大连造船厂、黄埔造船厂成功建造了2型3座自升式钻井平台;1984年,上海船厂建成我国第一座半潜式钻井平台“勘探三号”,使我国成为当时少数能够自主设计建造该类平台的少数国家之一。
在此过程中,我国加强了海洋工程装备的科研和技术引进工作。到1986年底,国家经委和经贸部共批准98项引进技术项目和117项国内科研项目,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均可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从第一座自升式平台到第一座半潜式平台,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在艰难的环境中起步,通过船舶行业与石油行业的共同努力,以一种几乎是原始创新的方式设计建造了一批重大装备,其中一些装备目前还在使用,为后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至90年代末的曲折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后,一批国外大型石油公司相继进入我国海洋石油开发领域,带来了新的理念、技术和装备。与国外装备相比,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装备在技术性能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再加上当时世界能源价格偏低,国内外装备需求不旺。在需求减少、国外装备冲击的形势下,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失去了市场依托和再次建造的机会,整个90年代发展相对比较缓慢,使我国海洋工程装备的整体技术水平与国外的差距越拉越大。
作为海洋工程总装建造的主力军,我国主要船厂虽然也努力把海洋工程装备列为产品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除少数船厂外,其余船厂的海洋工程业务基本断档。
第三个阶段是新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
进入新世纪,世界经济增长迅速、能源需求持续增加,石油价格一路走高,最高接近150美元/桶。受此影响,国内外海洋工程装备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我国的造船、石化、航运等企业纷纷加大了海洋工程装备的投资、研发力度。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被确立为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大批企业进入海洋工程装备建造领域。我国逐渐在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形成了三大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聚集区,涉足海洋工程装备建造的企业超过100家,部分骨干海洋工程装备建造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建造实力快速提升,国际市场份额稳步走高。到2013年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国,并且连续四年居世界首位。
此外,海洋工程装备产品也实现全面发展,覆盖面由传统的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FPSO(浮式生产储卸装置)和海工辅助船进一步扩展至钻井船、FSRU(浮式液化天然气储存及再气化装置)、特种海工作业船等相对高端领域,并先后成功研制交付了世界首座圆筒型深水钻井储油平台、12缆高性能物探船、深水工程勘察船、深水铺管船等高端产品。前瞻性领域发展紧跟世界前沿,积极开展载人深潜器等海洋综合开发装备、海底金属矿产、天然气水合物、海洋牧场等新型装备研发。
二、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随着国际油价在2014年年中大幅下滑,全球各大油公司持续推行投资削减策略,海工市场随之陷入极度萧条。全球海洋工程装备成交额由2011-2013年的年均近700亿美元锐减至2016年的约50亿美元,2017年虽有回升,也不到100亿美元。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也遭受了严重冲击,装备需求萎靡不振,已建成和在建产品大面积延期或撤单,海工企业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造成目前的局面,市场环境固然是最核心的因素,但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不容回避。
一是产品结构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由于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技术积累不足,尽管在半潜式钻井平台、FLNG、FPSO、大型海工作业船等高端产品实现接单建造,但产品主要集中在自升式钻井平台以及海工辅助船领域,导致同质化竞争明显,企业盈利能力被大幅压缩,经营风险急剧增加。
二是概念设计和基础设计能力有待提升。我国海洋工程装备设计目前仍以详细设计、生产设计为主,缺乏更富创新性的概念设计和基础设计能力。自升式钻井平台、钻井船等部分具备概念设计能力的装备,还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且市场认可度仍有待考验,高端产品概念设计和基础设计能力明显不足。
三是专业化建造能力存在较大短板。目前,我国主要海洋工程装备建造企业虽已具备相对专业化的建造设施,但在管理模式、施工技术、建造质量、成本控制、人才专业化以及项目总包能力等方面仍与新加坡、韩国海工企业存在差距,整体建造水平有待提升,较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品的建造效率、质量、效益等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四是关键系统及配套产品体系不完善。我国海工关键系统及配套产品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自主配套率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水下油气处理系统、水下控制系统等更为核心的高端产品方面仍基本处于空白。甲板机械等产品与欧美产品存在差距,竞争力明显不足,这都极大制约了我国海工装备本土配套率的提升。
三、我国海洋工程装备的未来发展展望
经过改革开放40年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发展,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尽管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毕竟已经站在了更高的发展水平上,特别是有一批竞争力强的企业经受住了考验,为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中长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市场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我国海工企业一方面要遵循市场规律,把握市场机遇,另一方面也要拓展发展思路,挖掘市场机遇。
一是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实现从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向海洋资源开发装备转变。
海洋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宝库,向海洋要资源、要能源,进一步挖掘海洋的巨大潜力,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无论发展哪个海洋产业,无论开发哪种海洋资源,都离不开相关的技术装备。可以说,谁拥有了相关的装备和技术,谁就能够在未来的海洋开发中占据优势地位。
首先,海洋油气资源装备依然是海洋工程装备的主力,也是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方向。下一步的发展是要重点掌握主力钻井装备、生产装备及海工辅助船和特种工程装备设计建造技术,形成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等各环节较为完善的研发、设计、建造技术能力。这里我要特别要提一下天然气装备,随着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天然气需求快速增长,2017年消费量达到2399亿立方米,全年增量35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7.8%。船舶工业包括海洋工程装备企业应紧跟国家能源政策需求,积极开展LNG-FPSO、LNG-FSRU等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满足国家能源结构转型升级需要。
其次,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新型海洋资源开发装备的发展,这是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必须把握的新的产业增长点。2017年11月,工信部等8部门在联合发布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着眼于海洋资源开发的长远需求,加强海底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装备,深远海大型养殖装备,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装备的研制。对于海洋矿产资源开发装备,2014年5月,“深海采矿工程”被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和国家发改委遴选为“事关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中九个重大工程之一,国家也作出了一系列科研安排,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装备,海上风电装备领域我们已经具备很好的技术和产品基础。其他的如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装备、深远海大型养殖装备等等,在我国也实现了快速发展。
二是要大力提升研发设计水平,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转变。
对于我国具有很好基础、已推出自主设计且产品拥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海工装备,如自升式钻井平台、FPSO、半潜运输船、平台供应船、多用途工作船等,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是填补产品设计空白,如极地自升式钻井平台、深水FPSO、高端海工辅助船等,形成完善的自主品牌产品系列,扩大市场影响力。
对于我国具有较好基础、拥有建造经验、但自主设计欠缺或自主设计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的海工装备,如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船等,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是填补产品设计尤其是基础设计空白,实现自主品牌设计的接单。
对于我国基础较差、目前在设计方面尚属空白的海工装备,下一步的发展是突破这些装备的设计技术,推出自主设计。
对于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很强前瞻性、市场前景较广阔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海工装备,如海底采矿船、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装备、可再生资源开发装备等,下一步的发展是突破这些装备的关键核心技术,部分装备实现建造和应用。
三是要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实现从总装制造到全产业链发展转变。
对于我国拥有较好基础、已有产品实现应用的核心配套设备,如自升式平台升降系统、深海锚泊系统、平台电站、平台吊机等,下一步要推动这些核心配套设备的产业化,提高市场占有率,特别是要提高国内建造海工装备的应用比率。
对于我国拥有一定技术基础、已研制出工程样机、但还未实现大规模应用的核心配套设备,如动力定位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等,下一步要进一步提高产品技术性能,完善产品系列,争取实现国内建造海工装备的装船应用。
对于我国研究刚起步、技术基础较差、暂无产品样机的核心配套设备,如物探设备、钻修井设备等,下一步突破这些设备设计、制造的关键技术,研制出产品工程样机,并在实船上实现示范应用。
另外,还需要强调的一点的是,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协同发展。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推动我国海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围绕总装制造,把科技、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统筹起来,实现总装、配套、服务的集群化发展模式。也希望各企业找准自身的市场定位,避免出现同质化竞争,达到既竞争又合作的良性发展局面。
各位专家,各位来宾,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的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都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高度上。随着我国海洋强国和造船强国战略的稳步推进,产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面临的形势严峻而复杂,面临的机遇也十分难得,只要我们能够经受住考验,仍将大有作为。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