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点
海事风云|张广钦:在不同的“巨变”中实现自我成长
时间:2019-11-13 阅读次数:3034

中国船舶报 郭佳泰 

沿着改革开放40多年闯出的新路,我国船舶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传统到现代、从弱小到壮大等一系列深刻变革,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大而不强等突出问题。日前,原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原会长张广钦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我国船舶工业40多年来的发展、如何更好地助力造船强国建设等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回/ 首  在走向世界的征程中发展壮大

作为我国第一批“走出去”的行业,从1980年签订首艘出口船合同,到实现造船产量的历史性突破;从通过引进先进船用设备制造技术提升生产力,到全面具备建造三大主流船型的能力;从极小世界市场份额,到成功跻身世界造船第一方阵……我国船舶工业一直呈现出的是十分强劲的发展态势。张广钦据此表示,这与我国船舶工业长期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密不可分。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岁月里,每一步前行都充满艰辛,但每一次突破都饱含喜悦。张广钦表示,邓小平同志“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的指示,拉开了船舶工业改革开放的序幕,而在接下来的40多年里,我国船舶工业一直走在改革开放最前列,经历了探索、腾飞、重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我国船舶工业借助良好的外部条件加速发展,加上彼时国家也对推动船舶工业发展作出了相应部署,我国船舶工业更是内有政策支持、外有市场加码,直接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造船完工量首次突破1000万载重吨大关;2010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均超越韩国,位居世界第一。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球船舶订单大幅下降,国际船舶市场进入了长周期的持续调整和低迷期,同时也暴露了我国航运市场运力和船舶市场产能“双过剩”的深层次问题。产能过剩和需求不足逐渐成为制约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张广钦说,直到现在,化解过剩产能矛盾仍是我国船舶工业实现由大到强必须迈过的一道关卡。

 寄/ 语   在攻坚克难的奋斗中由大变强

谈到如何在市场深度调整期推动造船强国建设、助力船舶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张广钦表示,推进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造船强国建设一样,其要求都在持续提高。我国船舶工业应该在结构优化和打造精品方面多下功夫,同时注重国内船舶配套产业的协同发展。

张广钦表示,在产业总量、硬件设施等基础层面,我国船舶工业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实现了做大的目标。哪怕是在国际航运市场持续低迷的2018年,我国船舶工业依旧保持了40%以上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所以,他认为,单纯依靠基本建设投资扩大产能发展的老路已经不再适合当前的船舶工业,我国船舶工业要实现由大到强和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提升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本土配套率等。

对于当前处于低迷的海工装备市场,张广钦也发表了看法。他认为,首先要解决的依然是产能过剩问题,需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缓解产能压力;其次可以通过重组、合作的方式利用现有设施发展海工业务。越是在市场低潮期,越不应该重蹈初期盲目发展的覆辙,部分企业应该量力而行,积极联合上下游用户,掌握核心技术,确保产品质量,在海工领域走专、特、精之路。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船舶工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前,面对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热潮来袭,我国船舶工业要抓住新机遇,善用新技术,迎来新的更大的“巨变”。张广钦表示,国家正在从战略上大力推动智能制造,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也相继出台了推动船舶工业发展智能制造的政策,我国船舶工业应把握这样的发展机会,率先掌握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打造一艘又一艘精品船舶,提升我国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今年是中国国际海事会展创办20届40周年的重要时刻,40年来,中国国际海事会展与我国船舶工业携手共进,推动了全球海事业界的交流与合作。在采访的最后,张广钦对这个创立于改革开放之初、让国际海事业界进入中国的海事会展表示感谢,并希望其“守住阵地”,继续耕耘、不断向前,推动我国船舶工业、航运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地址:北京西城月坛北街5号 | 邮政编码:100861 | 电话:010-59518266 | 传真:010-59518255 | 邮箱:cansi@cansi.org.cn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32266号 | 京公安备11010202008612 | 技术支持:北京中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